「胸腔內科」標籤相關文章 第1頁 / 共5頁

咳到肺要掉出來? 當心是「類肉瘤」惹禍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鈴宜說明,類肉瘤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的肉芽腫(granulomas)疾病,目前致病的機轉原因不明確,發炎細胞會在人體不同器官聚集成一團,而形成肉芽腫組織,影響該器官正常功能。30...

台灣洗腎肝病族群350萬人 口服藥治療前看禁忌
曾德賢醫師表示港人使用抗病毒口服藥副作用輕微,均能有效預防用藥者演變成重症,並降低死亡率。圖片來源東方日報近日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新增本土確診人數已經突破五位數,單日染疫案例數突破一萬人,中央疫...

7旬翁「發燒、咳嗽、喘」 就醫竟驗出小細胞肺癌
小細胞肺癌與抽菸有密切關係,且早期症狀不明顯,且癌細胞生長速度相當快,大多數患者在確診時癌細胞多已轉移至其他器官,復發機率較高一名78歲先生,他的菸齡長達60年,每天至少抽一包菸,最近這兩個月體重驟降...

氣喘發作依賴「急救吸入劑」 住院風險竟增7成!
衛福部健保署偕同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社團法人臺灣臨床藥學會,聯合首推「三隻小豬棄喘記」,盼藉此導正氣喘患者錯誤用藥觀念。2021年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氣喘緩...

COVID-19染疫康復者有哪些後遺症? 治療方式一次看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胸腔內科主任朱曦表示,康復者出院後返家2-3週如有持續的極度疲勞或是呼吸不順,建議立即就醫。若是症狀持續惡化,或有新的症狀產生,也建議尋求專業治療。COVID-19發病時,通常為...

全台首間「健康肺氣喘神盾醫院」 亞東醫院立氣喘照護標竿
氣喘是常見慢性疾病之一,全球約有3億人為其所苦,台灣氣喘患者也不在少數。然而,仍有許多患者對「氣喘」存有迷思,例如:「我又沒有喘,為什麼是氣喘?」「沒有發作就不需用藥!」「吸入性藥物中含類固醇應不...

染新冠恐出現長期不適 盤點「常見身體症狀」
COVID-19常見症狀有胸悶喘咳等呼吸道症狀,另有極易倦怠,疼痛或肌肉痛,頭痛或周邊肢體麻木,掉髮或皮膚出疹。有些患者會出現「腦霧」,即無法專心,認知功能異常,暈眩等。新冠肺炎(COVID-19)從2020年開始,...

雙肺破裂反覆氣胸 「邊緣性捐贈肺」移植救回一命
蘭格罕細胞組織球增生症是組織球異常增生的疾病,發生率成人每100萬人中約有1-2件、兒童則每100萬人中約有3-5件。此症會侵犯身體每個器官造成骨頭或皮膚、肝、肺、淋巴結、骨髓等處病變。21歲陳先生,3年前自越...

肺癌治療新里程 「一站式」無創微波消融手術保肺
在複合式手術室中,透過「一站式」麻醉-定位-消融的治療方式,患者全程無痛且恢復快速,整個手術過程僅需約半小時即可完成近年來因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效果卓越,越來越多惡性肺部結節得以被及時發現並加以治...

「咳血」具警示性徵狀! 小心這些疾病奪命
陳照坤主治醫師說明,咳血若會造成明顯的呼吸道阻塞、影響到肺部呼吸氧氣的交換功能、甚至造成生命徵象不穩定,都被稱為大量咳血或有生命威脅的咳血,如果以量來說,24小時150ml以上或是半杯的咳血量,或是量少...

呼吸胸痛又反覆高燒 當心是胸腔內蓄膿
膿胸是指肋膜腔受感染所發生的疾病,雖然死亡率比肺炎高,但只要及時治療,多數患者都有良好的預後品質身為工廠老闆的張先生身體十分健壯,沒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但某天他卻開始高燒與咳痰,到診所就醫...

七旬翁咳嗽三個月未癒 就醫發現竟是肺結核
中榮灣橋分院胸腔內科林耘德主任呼籲,家中長輩若出現咳嗽超過3周、容易喘症狀,建議宜速至醫院檢查。一位年過七旬的長輩,因久咳超過3個月未癒,日前到臺中榮民總醫院灣橋分院看診,照了X光之後經醫師診斷,發...

長期菸酒左眼突中風失明 高壓氧神救援恢復視力
菸酒資歷長達30年,46歲男左眼突中風失明。清潔工小陳於春節前嚴重腹瀉長達5天,頭昏目眩、步態不穩地到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就醫,診斷為急性腸胃炎即辦理住院,當躺在病床上時,突然感到左眼看不到、左邊一片漆...

疫情間聽咳就怕? 醫解析「急性、慢性」成因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時代,「咳嗽」成了人與人之間極為敏感的動作,再細微的聲音都會讓人繃緊神經。搭乘高鐵聽到隔壁座位的先生咳個幾聲,下意識會挪動身體保持社交距離;當自己是咳嗽的主角時,總強行鎖住喉嚨肌肉...

本土疫情升溫 春節恐釀大波感染 醫:這7天是關鍵
周百謙表示,就目前台灣本土疫情來看,尚要觀察這3-7天(1/10-1/17)桃園與北部的疫情發展,若發現病毒的蹤跡從北部移往南部,恐引發全國性感染。Omicron疫情橫掃全球,不僅創下美國單日(1/10)113萬確診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