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健康咬一口
  • 健保診所查詢 科別
      • 牙科
      • 中醫科
      • 不分科
      • 家醫科
      • 內科
      • 兒科
      • 耳鼻喉科
      • 婦產科
      • 眼科
      • 外科
      • 復健科
      • 骨科
      • 皮膚科
      • 精神科
      • 神經科
      • 泌尿科
      • 麻醉科
      • 急診醫學科
      • 神經外科
      • 整形外科
      • 放射診斷科
      • 放射線科
      • 病理科
      • 核子醫學科
      • 職業醫學科
      • 口腔顎面外科
      • 解剖病理科
      • 放射腫瘤科
      • 齒顎矯正科
      • 臨床病理科
      • 口腔病理科
      • 洗腎科
      • 口腔診斷科
  • 每日健康報報 日期
    • 2022-07-05 健康報報
    • 2022-07-04 健康報報
    • 2022-07-03 健康報報
    • 2022-07-02 健康報報
    • 2022-07-01 健康報報
    • 2022-06-30 健康報報
    • 2022-06-29 健康報報

就是你!「低頭族」別輕忽長期脖子痛、手麻⋯她一檢查竟罹患罕病

  •   新聞
  • 投稿作者
  • 向雪

文章 參考資訊



新冠確診者在解隔康復後,可能會遺留長新冠(Long-Covid)症狀,造成呼吸、心血管或腎臟等多器官系統問題。是指10~20%患者若在染疫康復4週後,仍持續有新症狀持續出現,也稱為「新冠急性感染後徵候群」。 本篇文章目錄 新冠急性感染後徵候群是什麼?

根據美國疾病預防及管制中心(CDC)定義,「新冠急性感染後徵候群」(Post-COVID Conditions)是指,若初次感染新冠肺炎,並「在康復4週急性期過後,仍持續有新出現、復發或持續性的症狀。」也綜稱為「後新冠症狀」或「長新冠」。

此外,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將因罹患新冠肺炎產生的長期影響,稱為新冠急性感染後徵候群,或長新冠,即指確診或疑似感染新冠病毒3個月後,仍有至少2~6個月以上不等的持續性症狀,並通常對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功能造成影響。

可能出現哪些症狀?

目前已知新冠急性感染後徵候群,可能與身體經過高度發炎狀態的時間長短,及其嚴重程度有關。以下列出新冠急性感染後徵候群,對於全身性多重器官系統所造成的廣泛影響:

腦部:焦慮、憂鬱、失眠、腦霧、注意力不集中或認知功能障礙 頭部:出現掉髮、紅疹、潰瘍情況 心臟:心悸、胸痛、心肌炎 肺臟:呼吸困難、肺纖維化、肺部X光成毛玻璃狀 腎臟:急性腎損傷 其他器官症狀:疲勞、多系統發炎症候群、肌肉關節疼痛、針刺感、糖尿病或惡化、亞急性甲狀腺炎、骨質代謝異常、情緒變化、月經週期改變、靜脈血栓等。

延伸閱讀:

我有新冠急性感染後徵候群,該怎麼自我調適?

1. 了解自己的狀況:每個人應對長期疾病的方式不同,應對新冠肺炎等新興疾病的壓力、焦慮和不確定性的方法也不同,對部分人士而言,應積極瞭解自己的狀況,是與持續性疾病或 新冠急性感染後徵候群共處的第一步。

如果在感染4週後,仍持續有症狀發生, 可視需要至醫療機構就診,由專業醫護人員做適當的醫學評估、 診斷和治療。

2. 自我壓力調適:避免大量且持續收看、瀏覽新聞(包含網路社群媒體),反覆接收過量新冠疫情相關資訊,可能會讓患者感到壓力倍增。從平時養成深呼吸、伸展身體、冥想或練習正念等生活習慣,嘗試健康、營養均衡的飲食,按照自己身體的耐受力規律運動,保持充足睡眠,並避免飲酒和使用毒品。 此外,嘗試放鬆,並與他人保持聯繫,和信任的人聊一聊,都能有效紓解憂慮感受,幫助自我調適。

3. 自我復健:針對因新冠肺炎住院的成年人,出現常見新冠殘留症狀,包括:呼吸困難、心理健康、插管後症狀 (例如:聲音虛弱、進食與吞嚥問題等)、注意力不集中和記憶缺陷等,WHO也提供基本的訓練建議,幫助病人自我康復與進行健康管理,且有助於開始運動、恢復功能活動,病人亦可視需要尋求相關社會支援。

4. 適時接受醫療協助:記錄並重複專業醫護人員於出院前或隔離檢疫期間的衛教指導事項,需要時,在醫護人員協助下,配合轉介至門診持續追蹤,並記下自己的心理狀態、身體症狀,在有明顯異於平常身心狀態時,主動聯繫專業諮詢管道,才能順利控制新冠急性感染後徵候群或早期發現相關症狀。

延伸閱讀:

如何預防新冠急性感染後徵候群?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避免感染新冠肺炎,完整接種3劑疫苗、正確佩戴口罩、保持社交安全距離、避免人多場所等,都能降低感染新冠肺炎風險,就能進而避免新冠急性感染後徵候群。

且新冠康復者在出院後,應隨時注意身體狀況、觀察症狀變化,若出現上述新冠急性感染後徵候群症狀並轉趨嚴重,或在康復後有新發生之症狀,仍應盡早就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居家照護新冠肺炎新冠後遺症新冠急性感染後徵候群

季節交替好發「耳中風」,醫:完全復原得搶關鍵●天內 NEW 居家照護
8 個月前

季節交替好發「耳中風」,醫:完全復原得搶關鍵●天內NEW

年紀越大越不願打疫苗?醫警告「疫苗債」欠多,小心⋯ NEW 居家照護
6 個月前

年紀越大越不願打疫苗?醫警告「疫苗債」欠多,小心⋯NEW

用劇組吃剩燒餅⋯江宏恩特製「營養三明治」懷念爺孫情 居家照護
5 個月前

用劇組吃剩燒餅⋯江宏恩特製「營養三明治」懷念爺孫情

去年10大健康困擾「第1名是它」!慢性發炎成隱憂 NEW 居家照護
6 個月前

去年10大健康困擾「第1名是它」!慢性發炎成隱憂NEW

新冠輕症居家照護 兒童、成人出現「這些症狀」快就醫 新冠肺炎
2 個月前

新冠輕症居家照護 兒童、成人出現「這些症狀」快就醫

居家消毒不注意反而讓你中毒!漂白水的正確用法 新冠肺炎
1 年前

居家消毒不注意反而讓你中毒!漂白水的正確用法

6旬婦感染C肝逾30年 超音波揭露潛藏肝臟病情 居家照護
8 個月前

6旬婦感染C肝逾30年 超音波揭露潛藏肝臟病情

疫情間出門「去這邊最好」 陳時中、王齊麟隔空合體呼籲1件事 新冠肺炎
10 個月前

疫情間出門「去這邊最好」 陳時中、王齊麟隔空合體呼籲1件事

營養品、漱口水幫助防疫?正確備藥、遠離病毒侵擾,醫師5點提醒 新冠肺炎
2 個月前

營養品、漱口水幫助防疫?正確備藥、遠離病毒侵擾,醫師5點提醒

【直播】新冠肺炎會流感化嗎?第四波疫情恐來襲 新冠肺炎
1 年前

【直播】新冠肺炎會流感化嗎?第四波疫情恐來襲

你在廁所,病毒可能也在!不讓病毒噴飛傳播,你需要記得的4個關鍵 新冠肺炎
1 年前

你在廁所,病毒可能也在!不讓病毒噴飛傳播,你需要記得的4個關鍵

女嬰全身脫皮、水泡如燙傷⋯醫揪細菌感染助嫩膚新生 居家照護
6 個月前

女嬰全身脫皮、水泡如燙傷⋯醫揪細菌感染助嫩膚新生


健保診所查詢

健康報報

40歲以上逾37%有代謝症候群 71萬人是「三高」候選人
40歲以上逾37%有代謝症候群 71萬人是「三高」候選人
猴痘避免搔抓 減少癒後凹疤
猴痘避免搔抓 減少癒後凹疤
你有「新冠不舉」嗎?醫曝染疫「3原因」引勃起障礙:所幸還可救
你有「新冠不舉」嗎?醫曝染疫「3原因」引勃起障礙:所幸還可救
吃檳榔吐汁不加料就不會罹癌? 南投醫院:落伍錯誤!
吃檳榔吐汁不加料就不會罹癌? 南投醫院:落伍錯誤!
每天只要5分鐘!成功人士都在做,作家揭密「自我對話」神奇好處
每天只要5分鐘!成功人士都在做,作家揭密「自我對話」神奇好處
新冠「重複感染」如何判斷?醫揭「這年齡層」風險竟比老人高
新冠「重複感染」如何判斷?醫揭「這年齡層」風險竟比老人高
為何我說話沒人想聽?溝通專家教你「8個小細節」觀察聽眾反應
為何我說話沒人想聽?溝通專家教你「8個小細節」觀察聽眾反應
不只談「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用「5大課題」分析你人生缺了什麼?
不只談「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用「5大課題」分析你人生缺了什麼?
新冠重症童9成沒打疫苗!醫提醒MIS-C「黃金觀察期」像川崎氏症
新冠重症童9成沒打疫苗!醫提醒MIS-C「黃金觀察期」像川崎氏症
「偏頭痛」列全球20大失能疾病!醫建議避開「3種食物」
「偏頭痛」列全球20大失能疾病!醫建議避開「3種食物」

健康影音

蘋果健康咬一口
© 2020 蘋果健康咬一口.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意見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