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腦、腸胃都受害!減低「中鉛」傷害這兩件事要做到

【早安健康/藍若水報導】自新冠病毒爆發後,口罩成為民眾日常配戴的防疫必備單品,但近期卻傳出彩色口罩可能含有致癌因子的新聞,引起各界關注。 雖然食藥署針對市面上30件彩色醫療用口罩與82件一般口罩進行檢驗後,18日公布全數合格;但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的稽查結果卻顯示,雖然「含氮染料」及格,卻有3件樣品在重金屬檢驗項目中,檢出含量6-11 mg/kg的鉛。一旦鉛超標、中毒,會引發多種器官之問題發生!
鉛傷害多種器官 鉛中毒難察覺
對此,消基會董事長黃怡騰指出,如果口罩染劑會釋出重金屬,人體呼吸、長期接觸都可能產生影響,並建議衛福部針對產品訂定醫療標準。 林口長庚腎臟科系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醫師曾於受訪時表示,鉛具有神經毒性,會對人體多處器官造成傷害,尤其是中樞神經的發育,同時,還會影響以下身體部位:- 腎臟方面:導致腎衰竭。
- 腦部方面:鉛產出的毒性,對於小孩腦部智力發展有影響,造成過動症;成年人會有行走不穩、四肢僵硬等症。
- 血液方面:鉛會影響血紅素形成,導致貧血。
- 腸胃方面:可能發生食慾降低、腹部疼痛、嘔吐。
- 循環系統: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痛風。
酒精、水觀察口罩染料 含鈣、鐵食品防鉛囤積
那購買的彩色口罩怎麼辦?消基會提供簡易之方法可進行測試,利用水或酒精,把口罩浸泡並觀察有沒有溶出色料,沒有的話可以安心配戴。另外,也提醒民眾,要配戴有色口罩時,不要觸摸到口罩之色塊區,誤碰後先清洗雙手,才能避免忘記而在接下來的活動行程誤食。 環境中藏有鉛物質,包含自來水、油漆、空氣都可能帶來鉛害,然而國際間尚未訂定鉛暴露的安全值,一不注意,長時間下體內累積的鉛含量會越來越高。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醫師曾受訪表示,鉛會被粒線體吸收至體內,可在體內長達25年,因排出效率緩慢,且90%會轉換成磷酸鉛沉積在骨骼,一旦過量,就會造成鉛中毒,進而影響其他器官健康。 此時,臺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蘇大成主任建議平日可以攝取三大類型食品,減低鉛傷害。- 含鈣、鐵、鋅食物:豆製食品、肉類、蛋類、動物肝臟,牛奶等食物,這類食物富含鈣、鐵、鋅等營養素,並會在體內與鉛發生競爭機制。
- 蛋白質食物:蛋類食品的蛋白質,會與鉛結合成可溶性化合物,減少身體鉛吸收量。
- 維生素C:補充維生素C,增加鐵含量,協助體內的鉛從糞便排出。
原文引自:口罩「中鉛」!鉛可以藏身25年,專家教3類食物排鉛毒自保
延伸閱讀:
>>立即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週週抽【健康好禮一份!】